《墙头记》是一部深刻描绘人性与家庭伦理的戏曲艺术片,该片由萧树琴执导,张新让、徐凤琴、刘君秋等主演,于1982年9月上映。这部作品根据蒲松龄的同名俚曲改编,以生动的情节和鲜明的角色刻画,揭示了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人性劣根性以及封建道德的虚伪与冷酷。
故事的主人公是张木匠,一个勤劳善良的劳动者。早年,张木匠的妻子早亡,他独自一人通过辛勤的劳动将两个儿子拉扯成人。长子大乖从小聪明伶俐,后来被培养成为商人,并积累了财富;次子二乖则粗通文墨,娶了一位带有丰厚嫁妆的妻子。然而,当张木匠年老体衰,无法再劳作时,这两个儿子却露出了自私贪婪的真面目。
面对年迈的父亲,大乖和二乖虽然立下轮流奉养的字据,却常常为此争执不休。由于月份有大小,两人对轮流赡养父亲的期限产生了分歧,争执愈发频繁。在一次争执中,大乖将父亲逼到了二乖家的墙头上,自己则趁机溜走,留下了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的张木匠。
这一情节是整部剧的转折点,也是最为人诟病的一幕。张木匠在墙头上冻得几乎昏迷,幸而他的老友王银匠路过,发现了这一惨状。王银匠愤愤不平,决定帮助张木匠。他利用大乖和二乖贪财如命的本性,定下计谋,到大乖、二乖处以讨债为名,假说张木匠早年私蓄银稞,暗藏防老。这一消息让两个儿子眼前一亮,他们争相奉养老父,希望从中得到好处。
在王银匠的帮助下,张木匠的生活暂时得到了改善。然而,这种改善是建立在欺骗儿子的基础上的,张木匠内心充满了痛苦和无奈。他深知自己手中的“银子”只是一个虚构的诱饵,却不得不配合王银匠的计谋,以免再次陷入无家可归的境地。这种内心的煎熬使得张木匠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不久便抑郁而终。
在张木匠临终前,两个儿子仍然紧盯着那笔虚构的财富,不断逼问他银子的下落。张木匠无奈,只能留言说:“看见那堵墙,想起王银匠。”这句话成为了解开谜团的关键。两个儿子认为王银匠知道银子的下落,因此争相请他主持葬礼,并询问银子的下落。王银匠痛恨这两个不孝的儿子,他声称银子被张木匠藏于墙下。于是,两个儿子在刨墙的过程中,墙轰然倒塌,他们都被砸在了墙下,得到了应有的报应。
《墙头记》通过这一系列的情节设计,深刻揭示了人性中的贪婪与自私。大乖和二乖虽然身份不同、性格迥异,但在对待年迈父亲的问题上却表现出了惊人的一致性。他们都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而忽略了亲情的价值。这种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劣根性使得他们在面对利益冲突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牺牲亲情。
同时,作品也抨击了封建道德的虚伪性和冷酷性。在封建社会中,孝道被视为最重要的美德之一。然而,在《墙头记》中,这种美德却被两个儿子践踏得一文不值。他们虽然表面上遵守孝道,但实际上却将父亲视为累赘和负担。这种虚伪的孝道不仅无法给父亲带来真正的关爱和尊重,反而加剧了家庭内部的矛盾和冲突。
此外,《墙头记》还通过王银匠这一角色展现了正义和智慧的力量。王银匠作为张木匠的老友,他深知张木匠的困境和无奈。因此,他毅然决然地站了出来,利用自己的智慧和计谋帮助张木匠度过了难关。虽然这种帮助是建立在欺骗的基础上的,但王银匠的出发点却是为了维护正义和亲情。他的行为不仅让张木匠得到了暂时的安宁,也让两个儿子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在整部作品中,演员们的表演也十分出色。他们通过细腻的动作和生动的表情将角色的性格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张新让、徐凤琴、刘君秋等主演在剧中的表现尤为突出,他们不仅准确地把握了角色的性格特点,还通过精湛的演技将观众带入了剧情之中。尤其是大乖和二乖这两个角色,他们的表演既让人痛恨又让人同情,让观众在欣赏剧情的同时也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总的来说,《墙头记》是一部具有深刻内涵和强烈感染力的戏曲艺术片。它通过生动的情节和鲜明的角色刻画揭示了人性中的贪婪与自私以及封建道德的虚伪性和冷酷性。同时,作品也展现了正义和智慧的力量以及亲情的珍贵。这部作品不仅让观众在欣赏剧情的同时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提醒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要珍惜亲情、尊重长辈、坚守正义。
88.27M彩色玻璃的风波
26.74M阳光下的真实krkr版
92.35M冒险迷宫村
30.52M好迷TV官方安卓版
93.09M云来阁app
40.77M资源大师
53.03M隐藏的重剑游戏
42.02M金刚影视2025
37.32M心跳恋爱温泉旅馆
27.20Mshimeji手机桌宠app
本站所有软件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著所有。如有侵权,敬请来信告知 ,我们将及时删除。 琼ICP备2024021917号-27